澳门·永利welcome·(中国)官方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澳门·永利welcome>集团动态 > 正文

中共衢州市委关于制定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文章来源:衢州日报

中国共产党衢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衢州实际,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践行“八个嘱托”、推进“八大任务”,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深刻影响,市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1433”发展战略体系落地落实,奋力续写“八八战略”的衢州新篇章,开创了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的生动局面。预计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持续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与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培育齐头并进,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全省示范样板,营商环境建设保持全国地级市领先;大花园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96%,PM2.5年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市域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水标准,连续六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耕地保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膺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称号;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拓展,南孔古城、核心圈层、高铁新城“小三城”和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格局打开,市域城镇化率达到61%;全国文明城市高位创成,“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持续打响;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富有成效,新增2处世界遗产、1家5A级景区,创成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开放合作不断拓展,杭衢高铁开工建设,衢宁铁路建成通车,机场迁建选址获批,断航60年的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恢复通航,山海协作持续升级,融杭联甬接沪持续深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列入全国试点,全市域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成为全省试点;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被中组部列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地方典型;法治衢州、平安衢州建设全面深化,清廉衢州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速世界变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全省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随着高铁时代、数字时代和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我市发展的优势更加显现,“向东入群”和“向西建群”打开了新局面,加快发展已经起势。但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城市能级、开放合作、安全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短板还比较明显。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实现共同富裕对衢州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争先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 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确立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建成更高水平的“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成为浙江第五大都市区、泛都市圈,成为浙江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桥头堡,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形成“美丽+智慧”的衢州特色经济体系;区域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以上,市域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文化文明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成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的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现代花园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省标杆;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年均增幅,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清廉衢州全面建成,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4.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践行“八个嘱托”、推进“八大任务”,持续推动“1433”发展战略体系重重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治理格局中奋勇争先,全力打造四省边际综合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绿色金融、人才集聚、美丽经济、数字经济“七个桥头堡”,高质量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高水平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高标准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市,加快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在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谱写衢州新篇章,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5.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突出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坚持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着力打造一批展示“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努力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领先周边,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努力打造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明显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和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成为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四省边际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高地、全国新材料产业集聚高地。

——努力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深度融入钱塘江诗路黄金旅游带和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全面建成,现代花园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建成全域美丽大花园。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市区PM2.5年平均浓度小于26微克/立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高水平建成钱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

——努力打造中国市域现代治理标杆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清廉衢州建设深入推进,政治生态更加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基本建成,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率先构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成为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和基层治理最优城市。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创新要素集聚地。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活力、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成功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多层次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区域性创新平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成为四省边际数字化转型引领区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开放开发引领地。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枢纽港基本建成,“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初步形成,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更加完备,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持续提升,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左右,市域城镇化率达到70%。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山海协作不断深化,杭衢同城化一体化深度推进,融杭联甬接沪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杭州都市圈西翼门户和浙江内陆开放桥头堡。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新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与四省边际地区文化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南孔文化在四省边际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围棋文化挖掘和弘扬实现新的突破,有礼品牌与城市特质深度融合,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强市建设富有成效,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成为“一座最有礼的城市”。

——努力打造全国一流诗意生活栖居地。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并争取快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增加。高质量教育体系、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普遍提高,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叠加”,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四宜兼具”,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生活栖居地和幸福美好家园。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形成“种子、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产业链和“空间、配套、产业、政策、招商”的生态圈,打造全链条、全生态、全系统、全周期的创新体系,创造四省边际区域创新策源新优势。


6. 加快构建科创平台体系。持续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浙江省新材料实验室,加快推进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飞地”的创新功能。深化校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全方位合作,积极推进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精准合作,全力推动电子科技大学智慧小镇、浙江大学衢州“两院”等校地合作平台建设。搭建政府创新集成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应用示范平台体系。融入G60科创大走廊,整合全市域创新资源,加快建设浙西科创走廊。


7. 建强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化落实人才工作体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制定实施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集聚“桥头堡”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十二条政策,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政策高地。大力实施“鲲鹏行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万人计划”、“领军型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双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加大大学生招引力度,推进青年社区建设,广泛集聚优秀青年人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衢州“蓝领”品牌,培养新时代衢州工匠。实施乡村振兴“五千工程”,培养选拔“乡村百师”,大力培育乡村振兴特色人才。统筹推进教育、卫健、文体旅等社会事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工作专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人才多元投入机制,大力实施“揭榜挂帅”等制度,健全以实绩论英雄、跟能力相匹配、与贡献相挂钩的人才激励体系。


8.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5459”大产业创新体系落地见效,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计划和“双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登高计划”,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发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通过合作研发、共建研发机构和产学研载体等方式,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争创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三、积极扩内需、畅通双循环,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着力落实消费、投资新政,持续扩大内需,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


9.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聚焦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重要短板,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推动“五大千亿”工程、“十大百亿”重大项目建设。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花园+大平台”、“目的地+集散地”,加快“两新一重”建设,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深化项目推进工作体系,每年滚动编制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逐个构建项目链条、工作链条、责任链条,以高质量的项目支撑高质量的发展。


10. 持续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城乡汽车等重点商品消费,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建设四省边际汽车交易中心。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积极创建浙江省新零售标杆城市,支持发展生鲜电商、在线医疗、线上教育等消费新模式。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推动智慧商圈建设,重点培育一批高品质步行街和商业综合体,发展夜间经济。全面推进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供给扩能提升,积极培育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现代消费热点,深化拓展“全球免费游衢州”、“四好衢州”等消费品牌建设,打造四省边际旅游休闲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现“住衢州、游四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11. 持续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着力稳外贸稳外资,抢抓RCEP市场开放机遇,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更好发挥衢州国际经贸中心等平台功能,积极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洽谈活动。创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衢州联动创新区,探索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市场主体,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探索发展绿色制造业B2B和优质农产品跨境出口,形成高质量的跨境电商特色产业集群。


四、以大交通促进大开放,推动区域合作大发展


坚持交通先导,统筹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物流、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打通“融杭联甬接沪+牵动四省边际”双向开放大通道,牵引四省边际城市群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开放协同发展新格局。


12. 打造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深入贯彻“交通强国”战略和“交通强省”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统筹布局、协调推进、适度超前、融合发展理念,加强与长三角、杭州都市圈、金义都市区和四省边际主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系统谋划布局“米”字型高速铁路网、“两纵五横两连”高速公路网、“六纵五横”普通国省公路网、“一干二支四港区”水运网、客货并举的航空服务网、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油气管道网、“四港”联动的物流体系网,规划建设市区、市域、四省四市联动的轻轨网络,加快推进杭衢高铁、衢武铁路、衢黄铁路、衢丽铁路、甬金衢上高速、杭淳开高速、浙赣运河、浙西航空物流枢纽和开化、江山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构建市域一体、多式联运、无缝换乘、辐射四省的立体交通体系。突出交通、物流功能,以多式联运枢纽港为核心,加快谋划建设省级新区。


13.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融杭联甬接沪”战略协作,突出“融杭”战略主导向,进一步打开杭衢高铁、杭衢创新合作有形无形的“两个大通道”,探索建设杭衢绿色产业带,打造山海协作3.0版,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创新生态圈,加快实现杭衢同城化一体化。加强与宁波联动互动发展,主动承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推动甬衢深度对接、全面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深化与闵行区战略协作,充分发挥上海张江(衢州)科创“飞地”作用,主动对接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科创产业,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14. 加强四省边际区域协作。主动牵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创建,合作共建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加快推进区域交通、景区景点、高端酒店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共建一体化旅游市场,共创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群和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四省边际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多领域协作,继续发挥好九方经济协作区的作用,打造四省边际“跨省通办”示范区,常态化举办四省边际桥头堡峰会,牵头办好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化产业博览会、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深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职业培训联盟等教育合作平台建设。以共建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六春湖景区为突破口,推动衢丽花园城市群协同发展。


五、突出中心城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定不移走以集聚人才集聚青年为导向、以山水融合生态宜居为特色、以配套完善能级提升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市域一体、市县一体,发挥中心城区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县城和集镇发展,构建形成“一核引领、一带串联、全域美丽”的市域空间格局。


15. 高水平打造现代花园城市。聚焦宜居城市建设,按照“四个四”、“五个五”和“低尺度、密路网、小街巷,地下通、车快捷、人易行,无围墙、无边界、无障碍,生态化、低碳化、智慧化,市井味、烟火味、人情味”的要求,全力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整体赶超。坚持生态宜居为城市第一竞争力,加快推进高密度、低尺度的开发建设方式,倡导自然生态的建设手法,最大限度尊重原自然生态与肌理,凸显城市特色。建立完善城市风貌管控体系,坚持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统筹考虑片区与节点的建筑高度、体量、立面、形态、材质、色彩、退让空间、天际轮廓线等,系统提升城市绿化、亮化水平,妥善处理好历史人文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实现城市设计导则的刚性管控和有效引导。突出以人为本,特别是以满足青年、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和无障碍环境,标配健身驿站、医疗保健、居家养老、共享食堂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城市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以未来社区理念全面提升人居品质。常态化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提升工程,开展城市赋能专项行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空间承载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重在运营、发挥功能、强化带动”,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切实提高使用效益。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16. 高品质建设南孔古城、核心圈层、高铁新城“小三城”。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同步解决发展空间与转型升级的问题,同步完善社会结构与人居环境的问题。建设彰显古韵的南孔古城·历史街区,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秉承“显山、理水、营城、载道”的布局理念,围绕南孔儒学核心IP,集中打造多元儒文化主题体验轴,赋予多样化功能业态,打造 “千年儒学府、江南朝圣地”。建设独具魅力的核心圈层·城市阳台,坚持留空留白,保持空灵水灵,将山、水与人的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着力打造衢州的、浙江的乃至中国的、世界级的中央公园、市民乐园,成为凸显城市个性特色魅力的“形象窗口”、大花园核心景区的“展示窗口”、生态文明的“示范窗口”。建设充满活力的高铁新城·未来社区,坚持以特色小镇群落和“自然生态、低碳环保、运动休闲、智慧治理”的建设理念,落实高铁新城“主题、配套、生态留白、运动休闲、商住开发”五大空间;以精致、精细、精美理念,打造城市美好生活的高品质新社区、产业创新服务的综合体大平台、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发动机。


17. 高标准打造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坚持产业创新发展为城市第一支撑力,以“大三城”产业功能性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智慧新城高端要素集聚,突出数字产业化主阵地定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打造“智慧衢州的引领区、智慧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区、新型城镇化的标杆区”。推动智造新城提升发展,突出产业数字化主阵地定位,推进全员聘任制、末位淘汰制改革,建立以KPI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平台活力、干部活力、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能级战略平台。规划建设空港新城,加快推动衢州机场迁建,支持衢江区建设四省边际多式联运枢纽港,争取列入第四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浙江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物流桥头堡。


18. 统筹推进市县一体化发展。强化市区一体,加快龙游、江山、常山、开化与中心城区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区经济转型。强化重大战略定位、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资源要素等市域统筹,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整体发展格局,实现全面同城化一体化。分类引导集镇发展,统筹推进小城市培育、中心镇发展、特色镇建设,高质量推进美丽城镇建设。适时启动撤县设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规模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谋划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提升乡镇集聚发展能力。


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更具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大力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9. 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持续壮大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新型城镇化理念、特色小镇群落的模式,做大做强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产业,推进幸福产业块状布点、有形布局。坚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积极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独角兽公司,加快布局5G产业链条及集群,建设四省边际超算中心,做大做强华东(衢州)数字经济示范区,加快形成数字资源驱动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20.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发展。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以氟硅钴、电子化学品、锂电池、燃料电池、集成电路为主导的新材料和高档特种纸、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提升绿色食品、水产业、门业家居、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特色产业附加值。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推进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华友锂电新材料国际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平台型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支持龙游县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支持江山市建设四省边际智能制造强县。着力推动平台向高能级发展,以智造新城为主平台,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高能级战略平台。以四县开发区为有力支撑,优化布局一批县级特色产业平台。聚力提升小微企业园和创业孵化平台。实施凤凰、雄鹰、雏鹰“三大行动”,推进一批企业上市,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化工行业安全整治攻坚提升行动,推动全市化工产业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


21.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和载体,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服务业设施配套和功能布局,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智能制造业、绿色生态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平台化、特色化、高能级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延伸,大力提升现代物流、绿色金融、信息咨询、商贸会展、人才培育等在四省边际的辐射力、服务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升发展育幼、研学、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探索建立数字商贸、数字出行、数字文旅、数字健康等数字生活新服务生态体系,提高数字生活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开展服务业强县培育工作。


22.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聚焦重点产业,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强化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和特种纸等产业链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链主型”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聚焦重点区域,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对接办作用,统筹驻外联络处、寓外商会、产业招商小组、飞地平台等力量,形成招商引资工作合力。聚焦重点主体,瞄准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加快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聚焦机制创新,坚持市县一体、整体招商,统筹全市域招商政策和资源,建立健全“大招商”工作体系,实行前端“产业研究+主体研究”、中端“信息收集+信息研判”、后端“商务谈判+落地服务”招商项目全程服务机制,用好基金投资招商、网络招商等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深化“3752”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3.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以深化“千万工程”为牵引,完善“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农村特色风貌规划”的“1+4+1”乡村规划体系,巩固提升农房整治成果,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不搞大开发,实施微改造,营造小环境,打造具有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落实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完善农民建房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房地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推进农民建房服务监管“一件事”办理。强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供水网、电网、天然气管网、宽带网络量质提升,加快实现“四好农村路”全覆盖,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打造乡村物流体系。坚持市区一体、市县联动、开发与保护并重,高质量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集休闲旅游、宜居生活、产业创新、文化展示、交通服务、景观塑造于一体,打造衢州版“富春山居图”。


24.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推进企业化、标准化生产,做强“三衢味”等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力度,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综合提升毛竹、茶叶、油茶、柑橘等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建设“乡村大脑”,打造全市统一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深化数字农业场景应用,大力实施“村播计划”,力争成为全国“村播”标杆地。实施千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做精做优农业特色小镇,高水平建设农业“两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新增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粮食生猪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25. 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入推进“两进两回”。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扎实推进江山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试点。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探索乡贤回归有效实现途径。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健全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加强农合联服务资源内部聚合协同、外部联合协作。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八、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打造中国基层治理最优城市


坚决扛起省委赋予衢州全市域试点的任务,在衢江区试点1.0版的基础上,全市域实施2.0版试点方案,到2021年10月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集成改革样板;再经过实践验证、总结评估、迭代优化,向3.0版迈进,争取到2022年底全面形成上下贯通、县乡一体的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26. 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坚持党建统领活的灵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化提升“主”字型体系架构、“王”字型运行机制,做优市县一体顶线,做强乡镇(街道)中线,做实村社网格底线,做畅联动指挥竖线,迭代深化“三联工程”、“周二无会日”、村社全科网格(乡村振兴讲堂、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乡镇基层治理四平台(综合信息指挥室、大模块)、县级社会治理中心(矛调中心、大联动中心)、三通一智(治)、三级钉钉群等,进一步强化组织体系、时空载体、技术支撑三大保障,着力推动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现代化城乡治理的方方面面。


27. 聚焦“一件事”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以“一件事”为切入口,全面构建明晰化县乡权责体系、模块化镇街职能体系、精细化组团服务体系、集成化联动指挥体系、数字化平台支撑体系、制度化管理考评体系,着力形成党建统领的“四治融合”现代基层治理共同体。坚持“县乡一体”,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从办事领域向基层治理领域延伸拓展,通过数字赋能、业务协同、流程再造,推进基层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部门间、县乡间协同,促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全链条联动,率先突破高频事项、群众最关切事项,逐步向低频事项延伸拓展,最后实现所有事项全覆盖。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优化配置执法资源,赋予县级大联动中心行政执法协调指挥权,推动执法职责、执法力量进一步向乡镇(街道)集中和下沉,赋权中心镇、重点镇,组建乡镇综合执法队伍,实行跨区域“1+X”执法模式。强化数字赋能实现“一网智治”,聚焦科学化、精准化、协同化、高效化,绘制整体智治态势一张图,构建县乡一体人事匹配库,创建“三通”场景化融合应用,赋能全域多业务高效协同,推动指挥中心“一站集成”、治理信息“一网归集”、事件处置“一体协同”、治理数据“一数多用”。


28. 高水平建设平安衢州。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平安建设体系,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隐患。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和创新网络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网络安全整体能力提升行动,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增强“雪亮工程”效能,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智能化防控水平。构建现代警务模式,持续整治黄赌毒,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完善信访制度,推进“无信访积案县”全覆盖。


九、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更具活力的“两创”环境、诚信开放的投资环境、公正依法的市场环境、平安清朗的社会环境,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公众的“命运共同体”,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29. 全面提升财税金融支撑保障能力。优化完善财力保障体系,聚焦“五个重大”,系统推进财税协同、财资协同、财金协同,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撬动作用。持续完善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政策责任,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提升财政风险防范能力。分层分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创新转型、监管有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切实增强国有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效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争取设立衢州城市商业银行。


30. 加快构建公正依法、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区域能评+能耗标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落实电力、天然气体制改革,加快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规则,营造竞争择优的市场氛围。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投资核准、政府扶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强营商环境专项执法,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加强营商法治建设。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和跨部门联合检查,加强信用监管、风险预警监管,推进审慎包容监管,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大力弘扬新时代衢商精神,深入实施“品质衢商提升工程”、“衢商青蓝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大力培育创新型衢商队伍,办好衢州人发展大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31. 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迭代升级。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牵引,加快全面实现个人、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高质量建成“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深入推进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持续深化政务审批便利化改革,建立健全“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智能审批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机制,形成规范统一、数据驱动、共建共享、协同创新的“数字政务服务”新模式,探索智能化审批,推动部分高频事项“智能秒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施“深化拓展三服务、凝心聚力十四五”行动,进一步提升党政机关对企业、群众、基层的引导调控能力,全面打造闭环式全程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滴灌式精准服务、数字化智慧服务的“三服务”2.0版。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实施信用“531X”工程,争创国家级信用示范城市。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构建服务企业掌上综合平台,持续优化和完善“政企通”平台服务功能。


十、大力提升文化文明建设水平,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推动南孔文化重重落地”的要求,做深“文化+文明”文章,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着力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新高地。


32. 构建大善大美人文环境。全市域体系化高质量推进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着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打造全国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示范区。深入推进理论建设,加强“八八战略”衢州实践的理论解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广泛开展“衢州有礼·新时代文明生活”十大行动,深化“八个一”有礼系列行动,持续开展“有礼指数”测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打造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实现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新突破。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持续擦亮“最美衢州人”品牌。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平台。


33. 提升文化特色化创新性发展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好“文化+”文章,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两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通南孔古城复兴和南孔文化复兴,推动儒学文化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实验园区,高水平建设“古城双修”新时代文化地标,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南孔书屋、农家书屋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组织编纂《南孔(文献)整理与研究》,持续推进中华版本资源征集工作。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推进文体农旅深度融合,全方位接轨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深入挖掘常山宋诗之河、江山千年古道、九华立春祭等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化红色革命文化,加快根宫佛国、江郎山-廿八都5A级景区提升,争创南孔古城、烂柯山、灵鹫圣境、龙游石窟-红木小镇5A级景区,打造一批千万级核心景区、百亿级文旅大项目、文旅类上市公司,努力成为“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支持柯城区建设国家级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支持常山县建设四省边际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围棋文化,制定实施围棋文化促进条例,建设国际围棋文化交流中心、烂柯围棋文化园,打造世界围棋圣地。积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举办浙江省第四届体育大会。


34. 持续打响“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完善“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市县联动“衢州有礼”城市品牌体系。规范城市品牌使用管理,强化城市品牌场景应用,推进城市品牌有效转化,提升城市IP形象辨识度。深入挖掘南孔文化内在价值,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研学游线路、动画作品等,进一步提升有礼之城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打造“阅读有礼·书香衢州”品牌。


十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位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努力将衢州建设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示范标杆。


35. 大力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强绿色产业平台建设,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和方式,落实“能源双控”制度,促进能源资源向工业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领域转移,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压减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体系。完善生态资产核算制度,建立GEP和GDP双评价体系,争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两山银行”。支持开化县建设国家公园城市。


36.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生态环境。持续推进“五气共治”,推进污染物多领域协同控制和全域化综合治理,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监控体系,深化数字化治气工作,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实现区域性恶臭异味污染“清零”。深化“五水共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优化配置,谋划实施大型水库连通供水工程,推进“污水零直排”2.0版建设,加快河湖生态修复提升,建设美丽河湖、幸福水岸。提升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农用地分类管控,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深入实施重金属污染整治和减排,全过程防控土壤环境风险。完成全域“无废城市”创建,深化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治理白色污染。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推进森林、河流、湿地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深化国土绿化美化、一村万树行动,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


37. 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加强国土空间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控制线。构建系统化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统筹“三线三区”,强化“三线一单”为核心的分区管控体系。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深化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扎实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创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推行林长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能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管控能力。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新风尚。


十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提高居民收入富民行动计划,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落实富民惠民安民、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彰显民生温度。


38. 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增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多元化实训平台,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拓宽灵活就业渠道,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展人力资源跨区域合作,探索建立四省边际人力资源合作联盟。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推进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创业基地高质量建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深化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最低工资与经济增长联动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39. 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教育事业规划和资源管理的市域统筹,优化完善各学段教育布局,实现市县“一盘棋”整体谋划、整体推进。高质量普及学前至高中段15年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均衡提升义务教育,多样特色推进普高教育,统筹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支持衢州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争取设立衢州大学;支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院校“双高”建设,高水平建设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四省边际职教中心),推动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建设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桥头堡。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基础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统筹成人学校教育资源,建好开放大学,发展“互联网+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全面实施教育评价改革,优化完善教育生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40. 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深入实施健康衢州行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快构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增强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处置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健全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城市医联体建设,深化浙大衢州高水平医联体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快生命科学小镇建设,高质量建成四省边际中心医院,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推动高端医疗卫生科创平台发展,积极推进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市外医学院校和树兰医院等高端医疗机构合作办学办医,做强品牌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医学高峰”,努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加强高端医疗人才和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扩大杨继洲针灸等传统特色医学影响力,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和健康养生业发展,承办好第七届中医科学大会。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掌上数字健康服务。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41.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推动社保应保尽保,实现法定人群社保全覆盖。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建立个人养老储蓄制度。建设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参保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建立社保基金可持续运行机制,加强社保基金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坚持保基本、全覆盖,优化医疗保障结构,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商业补充保险。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持续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创成世界长寿之都。


42. 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完善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帮扶政策有效统筹和系统集成,加大旅游帮扶、电商帮扶、来料加工等产业帮扶力度,提升增收能力,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形成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格局。加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与救助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低收入群体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全覆盖。凝聚各方力量,动员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结对帮扶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


十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政机关全面数字化转型引领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凝聚起推动衢州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43.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高效落地。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更好发挥市委改革委、市委财经委等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全面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构建市县一体、部门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落实争先创优工作机制。始终坚持党建“三个用来”,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上下贯通、执行有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和意识形态责任制,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44.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民主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工作机制,加快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创新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健全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45. 扎实推进法治衢州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的质量与效率,抓好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施。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加快构建规范高效司法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高质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加强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全面普法,促进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


46. 深入推进清廉衢州建设。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统筹推进清廉单元建设,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向发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做深做实“365监督在线”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可视化。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精准用好“四种形态”,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最大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强化清廉村居建设,深化落实“最多访一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律、监察、巡察、派驻等“四项监督”的有机贯通,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的统筹衔接,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47. 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把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着力加强维护力强、引领力强、担当力强、服务力强、廉洁力强“五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严管+厚爱”、“激励+约束”,深化落实抓人促事政策制度体系,深化推动“两个担当”良性互动。选优配强各级党政正职,优化完善领导班子结构配备,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强化干部队伍监督管理,健全完善干部实践实绩考评体系,提升干部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科学精神,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拓宽专业干部来源渠道,系统化推进公务员分类分级考录,加大选调遴选和“绿色通道”直接引进力度,分类别、分行业、分领域建立专业干部库。深化完善专班工作机制,推动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专项工作破难攻坚。常态化落实“十条军规”通报机制,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探索建立尽责豁免、容错纠错裁定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48.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的部署,制定各级各类“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深化推进实施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和招商、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规划“五个重大”,为“十四五”全方位、各领域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强支撑、增动力。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扛起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奋力夺取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胜利!



Baidu
sogou